《——【·前言·】——》配资搜
一个拥有百万民众、富甲天下的益州牧,为什么会亲手把刘备请进门?明明有三万精兵、一年粮草,为什么选择开城投降?刘璋真的是昏庸无能吗?
这个被后世骂了1800年的"暗弱"君主,或许藏着我们不知道的另一面真相。
天府之主的完美开局194年冬,绵竹城内一片火光。
刘焉躺在床榻上,背疽发作,眼看不行了,两个儿子刘范、刘诞死在长安,让这个割据益州的枭雄彻底心灰意冷。
展开剩余91%"让璋儿继位吧。"临终前,刘焉做了个让所有人意外的决定。
不是能力最强的刘瑁,是最年轻的刘璋。
你说这老爹是怎么想的?把一个温和到近乎软弱的儿子,推到这个位置上?
赵韪等人心里偷着乐,这小子好控制啊!于是纷纷上书推举刘璋为益州刺史。朝廷那边乱得一塌糊涂,索性下诏任命刘璋为监军使者、益州牧。
就这样,21岁的刘璋接手了什么?
沃野千里,百万民众。
你知道这概念吗?当时整个天下打得稀烂,曹操在北方混战,袁绍、公孙瓒拼得你死我活。益州呢?像个世外桃源,水系发达,土地肥沃,盆地地形易守难攻,关键是人多!
人才更是一抓一大把,文臣有董和、许靖、法正,武将有张任、严颜、张巴。这阵容,放哪个诸侯那里都能称霸一方。
父亲刘焉给他留下的"东州兵",战斗力更是爆表,这些荆州、三辅的流民组成的军队,能征善战,关键时刻救过刘璋的命。
开局王炸,你说爽不爽?
可问题来了,牌再好,也得会打啊。
第一次危机暴露致命短板200年,官渡之战正打得如火如荼。
刘璋以为自己可以继续当吃瓜群众,结果火烧到了自己头上。
赵韪反了。
这个当初推举刘璋上位的大功臣,突然调转枪头,蜀郡、广汉、犍为三郡同时响应,数万叛军直扑成都。
为什么反?
说白了,就是看不起刘璋。
你想啊,刘璋这个人,性情柔弱宽容,缺乏威信谋略。对东州兵纵容放纵,对本地士族又软弱无力。两边都不讨好,谁服你?
赵韪在巴中威望极高,手下将士都愿意跟他干,反观刘璋,除了血统正宗,还有什么?
关键时刻,东州兵救了刘璋的命。
这些外来户和本地人本来就有矛盾,现在本地人要造反,他们当然得保护刘璋,一番血战,赵韪死在江州,叛乱平息。
这一仗打完,刘璋算是明白了:光有仁慈是不够的,还得有铁腕。
可他学会了吗?没有。
接下来和张鲁的较量,更是把他的短板暴露无遗。
汉中的张鲁本来是刘焉的属下,刘璋继位后,这家伙开始不听话了,刘璋气急败坏,杀了张鲁的母亲和弟弟。
这下捅了马蜂窝,张鲁彻底和刘璋翻脸,时不时南下搞袭击,刘璋派庞羲去打,结果屡战屡败。
二十年啊!整整二十年!刘璋就这么被张鲁牵着鼻子走,你说这效率,能不让人着急?
更要命的是,手下人开始离心离德,甘宁这样的猛将,直接叛逃投奔荆州,南部地区的豪强三天两头搞叛乱。
益州还是那个益州,可人心散了。
一步错棋葬送万里江山211年,消息传来:曹操要打汉中了。
刘璋慌了,张鲁这个对手已经够头疼的,再来个曹操,益州还能保得住吗?
就在这时,张松站了出来。
这个家伙刚从曹操那里碰了一鼻子灰回来,心里正憋着火呢。他对刘璋说:"主公,现在州中将领庞羲、李异等人都居功自傲,心怀异志。不如请刘豫州入川,借他的力量对付张鲁和曹操。"
刘备?那个到处给人做好事的家伙?
听起来不错啊,人家是皇室宗亲,名声在外,关键是和自己还是本家,这种自家人帮忙,有什么好担心的?
可手下人不这么想。
主簿黄权急了:"主公,刘备有骁勇的名声,要是以部下身份对待他,满足不了他的心愿;要是以宾客身份对待他,一国不容二主。这客人要是有泰山之安,主人就有累卵之危啊!"
话说得够直白了吧?
刘巴更狠:"刘备是枭雄,入川必为害,绝对不能让他进来!"
连王累都急得把自己倒吊在城门上,死谏刘璋别请刘备。
可刘璋听进去了吗?没有。
他固执地认为,刘备是个好人。
211年,刘备带着庞统、黄忠、魏延等一干人马,大摇大摆进了益州。
涪城相会,堪称历史上最讽刺的一次宴席。
刘璋率领三万多步骑兵,车驾幔帐,光耀夺目,前往迎接刘备,两人相见甚欢,宴饮百余日。
刘璋给刘备增兵,让他督管白水军,还送了二十万斛米、一千匹马、一千辆车,以及大量缯絮锦帛。
庞统在一旁看得直摇头,他悄悄对刘备说:"主公,趁着这次会面,直接把刘璋抓了,一州之地唾手可得!"
刘备拒绝了:"初入他国,恩信未著,不可这样做。"
你看,连刘备都比刘璋懂政治。
刘备到了葭萌关,就开始"厚树恩德,收买人心",一年多时间,益州百姓对这个外来的皇叔好感度飙升。
212年,曹操南征孙权,孙权向刘备求救,刘备趁机向刘璋要兵要粮,说要回荆州救援。
刘璋只给了四千兵,要求的军需品也只给了一半。
刘备装作大怒:"刘璋吝惜财富,不顾士兵生死!"
正好这时候,张松写信给刘备:"现在大事垂成,怎么能就这样离开?"
结果这封信被张松的哥哥张肃发现,立马告发给刘璋。
刘璋气得杀了张松,下令各关隘封锁道路,不再向刘备通消息。
这下,脸彻底撕破了。
刘备按庞统的计策,召来白水督杨怀、高沛,斥责他们无礼,当场斩杀,收编了他们的军队。
益州之战,正式开始。
仁者之败与历史的反思接下来的战事,完全是一边倒。
刘璋派出刘璝、泠苞、张任、邓贤、吴懿等大将迎战,结果要么战败,要么投降,连护军李严、费观也带着部队投靠了刘备。
最惨烈的是雒城之战。
张任率军死守,愣是挡住刘备一年,可惜寡不敌众,最后在雁桥战败被擒。刘备想劝降他,张任大喝:"老臣终不复事二主!"
慷慨就义。
这一年的战斗,刘备也付出了代价,军师庞统被流矢射死,让刘备心痛不已。
213年,益州从事郑度给刘璋出了个计策:"刘备孤军深入,兵不到一万,没有辎重,全靠抢掠为生。不如坚壁清野,把巴西、梓潼的百姓和粮食全部转移,让他们无处抢掠。不出百天,刘备必然撤退。"
这计策够狠,也够有效。
刘备听说后都吓了一跳,赶紧问法正怎么办,法正笑了:"主公别担心,刘璋仁厚,绝不会用这种计策。"
果然,刘璋对部下说:"我听说过抵抗敌人保护百姓,从没听说过迁徙百姓躲避敌人的。"
就这样,一个能救命的计策被放弃了。
214年五月,刘备围困成都,诸葛亮、张飞、赵云三路大军会师,马超也从汉中投靠过来,驻扎在成都城北。
城内一片恐慌。
可就在这时,成都还有三万精兵,粮食够吃一年,官吏百姓都愿意死战到底。
换个人,完全可以再守一阵,等待转机。
可刘璋说了一句话:"父子在州二十余年,对百姓没什么恩德。百姓为我征战三年,战死的都是因为我的缘故,我怎么能心安?"
他打开城门,和简雍同车而出,向刘备投降。
部属无不流涕。
你说刘璋真的不配当皇帝吗?
从军事角度看,他确实不行,二十年时间,被张鲁牵着鼻子走,引刘备入川更是战略大错。
可从人性角度看,他或许比那些"英雄"更像个人。
想想看,有几个君主会为了百姓不再流血而主动投降?有几个人会在胜负未分时选择放弃?
刘璋投降时,全城军民都在哭,这说明什么?说明老百姓认可他这个人。
历史总是由胜利者书写的,刘备成了英雄,刘璋成了反面教材。
也许,这个世界既需要刘备这样的枭雄,也需要刘璋这样的仁者,只是乱世之中,仁者往往活不下来。
这就是历史的残酷,也是人性的悲剧。
刘璋后来被流放到荆州,关羽败亡后归附孙权,被册封为益州牧,不久病逝。他的两个儿子,一个在蜀汉做官,一个在东吴任职,都得以善终。
或许这就是仁者的报应吧,虽败犹荣配资搜,虽死犹生。
发布于:山东省长胜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