诸葛亮前两次避见刘备线上股票配资炒股门户网址,不是在拿架子,是在做投资。
27岁的他用身价换刘备的诚意,用刘备的面子换自己的地位。
风雨飘摇中的选择建安十二年的冬天,雪花纷飞的隆中显得格外冷清。
诸葛亮站在茅屋前,望着远山,26年的人生,已经让他看透了乱世的规律。北方的袁绍被曹操彻底击垮,袁尚、袁熙逃往乌桓。曹操即将腾出手来南征荆州。
时间不多了。
展开剩余93%刘表年老体衰,荆州这块肥肉,曹操早就盯上了,东边的孙权虽然年轻,江东已经历三世经营,根基稳固,哥哥诸葛瑾就在那里做事。
刘备呢?
这个46岁的中年男人,顶着皇室后裔的光环,一生颠沛流离。公孙瓒那里呆过,陶谦那里呆过,曹操那里也呆过,袁绍那里还呆过,现在寄人篱下,住在新野。
兵不过几千,将不过关张,说是汉室宗亲,实际上连个立足之地都没有。
诸葛亮心里明白,天下能投靠的势力,屈指可数。
曹操?人才济济,轮不到自己。孙权?哥哥已经在那里,自己去了也是个副手。刘表?年纪大了,儿子们还在争权。刘璋?更是个扶不起的阿斗。
只剩下刘备。
这个织席贩履出身的男人,身上有种特质,能让关羽张飞这样的猛将死心塌地跟随。能让糜竺这样的商人倾家荡产资助,能让陶谦这样的州牧托付基业。
刘备有什么?
仁德,宽厚待人,礼贤下士,败仗打得再惨,部下也不离不弃,这是曹操都没有的品质。
诸葛亮明白,这就是自己要等的人。
可是,投靠也要讲究时机和方式。
建安六年,刘备败于曹操,投靠刘表。整整六年了,刘备在新野韬光养晦。表面上是刘表的客卿,实际上是在等机会。
徐庶来了,这个颍川名士,看中了刘备的潜力,临走前,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。
"诸葛孔明者,卧龙也,将军岂愿见之乎?"
刘备眼睛一亮:"君与俱来。"
徐庶摇头:"此人可就见,不可屈致也,将军宜枉驾顾之。"
一句话,定了规矩,不是诸葛亮去见刘备,是刘备来见诸葛亮。
为什么?
诸葛亮在隆中十年,早就织好了人际关系网。娶了黄承彦的女儿黄月英。
黄承彦是谁?刘表的连襟,大姐嫁给了蒯祺,那是襄阳豪族蒯氏的人。二姐嫁给了庞山民,庞德公的儿子。
这张网,覆盖了整个荆州士族圈子。
司马徽称他为"卧龙",庞德公叫他"卧龙先生",这些名士的推荐,分量比什么都重。
刘备要想在荆州立足,离不开这些士族的支持。而诸葛亮,就是这个圈子的核心人物之一。
投靠,也要有筹码。
史书背后的迷局《三国志》写:"先主遂诣亮,凡三往,乃见。"
《魏略》记录了完全不同的版本,诸葛亮主动去见的刘备,《九州春秋》也是这么写的。两本史书,都出自曹魏史官之手。
到底谁说的是真的?
裴松之在注解《三国志》时,明确驳斥了《魏略》的说法。诸葛亮在《出师表》中亲口承认,"先帝不以臣卑鄙,猥自枉屈,三顾臣于草庐之中"。
当事人的证词,总比外人的传闻可靠。
可是,《三国演义》的描写更详细。
第一次,诸葛亮外出了,刘备遇到了崔州平;第二次,又外出了,这回遇到了石广元、孟公威,还有诸葛亮的弟弟诸葛均;第三次,诸葛亮在家睡觉,刘备等他醒来。
罗贯中哪来这么多细节?
现代史学家开始质疑,诸葛亮真的会连续两次不在家吗?
让我们算算时间。建安十二年冬天,曹操准备南征,时间紧迫,机不可失。诸葛亮这样精明的人,会选择这个时候出去游山玩水?
答案很明显不会。
重新审视《三国演义》的细节。第二次刘备去隆中,童子说:"现在堂上读书。"进去一看,是诸葛均在读书,童子为什么会说错?
因为诸葛亮确实在家,童子没有说错,只是诸葛亮避而不见。
第一次也是如此,诸葛亮在家,只是不想见刘备,为什么要避?不是摆架子那么简单,这是一场精心设计的考验。
诸葛亮需要确认几件事:
刘备的诚意有多大?一次碰壁就放弃,还是会坚持下去?
刘备的耐心有多少?面对一个无名小卒的怠慢,会不会大发雷霆?
刘备的格局有多高?是真心求贤,还是只是走个形式?
两次考验,刘备都通过了。
第一次扑空,刘备没有抱怨,第二次扑空,刘备还留了一封信,表达敬意。
关羽和张飞早就不耐烦了,特别是张飞,脾气火爆,好几次想要直接去把诸葛亮绑来。
刘备压住了他们。"此人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,兴汉四百年之张子房,岂可以一时缓急相逼乎?"
这句话,诸葛亮听到了。通过崔州平,通过石广元,通过所有隆中的朋友圈。刘备的话传遍了整个隆中。
诸葛亮知道了,这个男人是真心的。
27岁青年的政治博弈诸葛亮不是在拿架子,他在下一盘大棋。
27岁,按现在的标准,还是个刚毕业的年轻人。可是在汉朝,已经是成年男子的黄金年龄。管仲辅佐齐桓公时,也是这个年纪。
诸葛亮心里有数。
刘备46岁,半生蹉跎。颠沛流离这么多年,现在才想起要找个军师?说明什么?说明刘备终于意识到,光靠关张二人,成不了大事。
这是个机会,也是个陷阱。机会在于,刘备确实需要自己,以刘备现在的实力,能请到的顶级谋士,确实不多。
陷阱在于,万一刘备只是一时兴起怎么办?万一过两天就把自己忘了怎么办?万一关羽张飞排挤自己怎么办?
诸葛亮必须确保自己的地位,怎么确保?让刘备付出足够的成本。
三顾茅庐,三次登门,每一次都是刘备主动,每一次都在抬高诸葛亮的身价。
第一次,刘备一个人来,证明了诚意。
第二次,刘备带着关羽张飞来,证明了重视。
第三次,刘备依然亲自来,而且态度更加恭敬,证明了决心。
三次之后,整个荆州都知道了:刘备为了请诸葛亮,不惜三次登门。
这就是诸葛亮要的效果。
等价交换,刘备用诚意和面子,换取了诸葛亮的出山。诸葛亮用才华和忠诚,换取了刘备的信任和地位。
第三次见面时,诸葛亮已经准备好了《隆中对》,这不是临时起意的对话,这是精心准备的战略规划。
"今操已拥百万之众,挟天子以令诸侯,此诚不可与争锋。孙权据有江东,已历三世,国险而民附,贤能为之用,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。"
开头就点破了天下大势,曹操强,不能硬碰,孙权稳,可以合作。
"荆州北据汉、沔,利尽南海,东连吴会,西通巴、蜀,此用武之国,而其主不能守,此殆天所以资将军,将军岂有意乎?"
一针见血,荆州是战略要地,刘表守不住,正是刘备的机会。
"益州险塞,沃野千里,天府之土,高祖因之以成帝业。刘璋暗弱,张鲁在北,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,智能之士思得明君。"
又一个目标,益州刘璋昏庸,也是可以夺取的。
"将军既帝室之胄,信义著于四海,总揽英雄,思贤如渴,若跨有荆、益,保其岩阻,西和诸戎,南抚夷越,外结好孙权,内修政理;天下有变,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、洛,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,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?诚如是,则霸业可成,汉室可兴矣。"
完整的战略蓝图,从占据根据地,到两路北伐,到恢复汉室,每一步都清晰明确。
这样的战略规划,需要多长时间准备?绝不是三顾茅庐的几天时间能想出来的。
诸葛亮早就想好了,他在等的,就是一个值得托付的明主。
刘备听完,大为赞叹:"孤之有孔明,犹鱼之有水也,愿诸君勿复言。"
一句话,定了君臣关系,从此,诸葛亮在刘备集团的地位,无人能够撼动。
智者的格局与选择真相大白了。
诸葛亮前两次避见,不是在拿架子,是在做投资。
用自己的身价,投资刘备的诚意;用刘备的面子,换取自己的地位。这是一场双赢的博弈。
刘备得到了什么?得到了一个为他规划天下的顶级谋士。诸葛亮得到了什么?得到了一个可以托付终身的明主。
历史证明了这个选择的正确性。
赤壁之战,诸葛亮舌战群儒,促成孙刘联盟。取荆州,取益州,建立蜀汉,都按照《隆中对》的规划进行。
刘备也没有辜负诸葛亮的信任,白帝城托孤,把整个蜀汉江山都交给了诸葛亮。
"君可自取。"刘备临终前的这句话,体现了对诸葛亮的绝对信任。
诸葛亮回答:"臣敢竭股肱之力,效忠贞之节,继之以死!"
一诺千金,从此,诸葛亮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,为蜀汉事业奋斗到生命最后一刻。
这就是三顾茅庐的真正价值。
不是简单的求贤故事,是一次深刻的政治博弈。双方都用最高的诚意,换取了最大的信任。
现在回头看,诸葛亮的选择有多明智?
曹操阵营的谋士,荀彧最后被逼自杀,荀攸郁郁而终。孙权阵营的谋士,张昭被边缘化,鲁肃英年早逝。
只有诸葛亮,从出山到去世,始终受到刘备父子的绝对信任,始终掌握着蜀汉的军政大权。
这就是格局的差别。短视的人,看到的是机会;有格局的人,看到的是未来。
诸葛亮用27岁的智慧,选择了最适合自己的道路。不是最容易的,不是最安全的,是最有价值的。
三顾茅庐,表面上是刘备的礼贤下士,实际上是诸葛亮的精明选择。
智者,从来不拿架子,智者只是在等待最好的时机线上股票配资炒股门户网址,做出最正确的选择。
参考资料: 《三国志》 诸葛亮《出师表》发布于:山东省长胜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