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羽败走麦城昆明配资最新消息,世人皆说"大意失荆州",这是天大的误解。
真相是,关羽身边有个顶级谋士王甫,三次给出救命建议,关羽次次不听。结果?荆州丢了,关羽死了,蜀汉从此走向衰落。
被忽视的智囊建安十九年,成都。
刘备刚拿下益州,正忙着安排人事,大堂之上,文武百官齐聚。王甫,字国山,广汉郡郪县人,这个在刘璋手下当过州书佐的文官,突然被调到了荆州。
为什么?
展开剩余90%因为刘备看中了他的才能。史书记载,王甫"善于议论,并喜好评论人物,受到世人的赞美"。说白了,这人有眼光,会看人,懂政治。更关键的是,他敢说真话。
当时益州刚刚平定,人心浮动,王甫在刘璋手下就以直言著称,从不阿谀奉承。刘备正需要这样的人才去荆州,协助关羽稳定局面。
荆州议曹从事,这个职位可不简单。议曹从事负责什么?参与重大决策,处理政务,相当于现在的政府秘书长加智囊团成员。
这个职位有监督权,可以对主将的决策提出异议。刘备把王甫放在这个位置上,就是要他辅佐关羽。
关羽当时是什么身份?前将军,假节钺,总督荆州。节钺在手,意味着关羽有先斩后奏的权力。这样的人物,需要什么样的副手?必须是能看清大局,敢于直言的智囊。
王甫就是这样的人。
在《三国演义》中,王甫被描述为关羽的随军司马,多次为其出谋划策。历史上的王甫,职责更重要。
他要协调荆州的政务,要为关羽的军事行动提供智力支持,要在关键时刻给出正确建议。最难的是,他还要在关羽刚愎自用时,勇敢地说"不"。
关羽会听他的吗?
从王甫到任荆州的第一天起,这场悲剧就已经埋下了伏笔。
三次警告,三次无视建安二十四年,关羽水淹七军,威震华夏,整个中原都在颤抖,曹操甚至考虑迁都。
就在关羽最风光的时候,王甫第一次开口了。
"主公,东吴吕蒙虎视眈眈,我们必须防备后院起火。"
王甫的建议很具体:在荆州沿江修建烽火台,一旦东吴有异动,立刻示警。
关羽采纳了吗?采纳了,烽火台确实建起来了。
这是王甫唯一一次成功说服关羽的建议,可惜,这远远不够。
第二次警告来得更急迫。
关羽准备倾全力攻打樊城,王甫站出来了:"主公,荆州空虚,糜芳、傅士仁二人靠不住,不如留下赵累总督荆州政务。"
赵累是谁?忠心耿耿的老将,在麦城坚守到最后一刻的人。如果让赵累而不是糜芳、傅士仁守荆州,历史会怎样?
关羽摇头,他相信糜芳,毕竟是刘备的小舅子;他信任傅士仁,毕竟是跟随刘备多年的老部下。
王甫的第二个建议,被关羽无视了。
第三次警告,已经是生死关头。
荆州失守,关羽败走麦城,城外东吴大军围困,城内粮草断绝。关羽决定突围,王甫最后一次开口:"主公,走大路吧,小路太危险。"
关羽还是不听,他选择了小路,结果落入陷马坑,被马忠活捉。
三次建议,关羽听了一次半,如果他全听了,荆州还会丢吗?关羽还会死吗?
性格决定命运关羽为什么不听王甫的话?答案就在关羽的性格里。
史书记载,关羽"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"。翻译过来就是:对普通士兵很好,对知识分子很傲慢。
这个毛病要命。
马超来投靠,关羽要和他单挑;黄忠被封为五虎上将,关羽说"大丈夫怎可与老卒为伍";就连对诸葛亮,关羽也是表面恭敬,内心不服。
王甫是什么出身?文官,知识分子,在关羽眼里就是"纸上谈兵"的书生。关羽心里想的是:老子行军打仗的时候,你还在州府里抄写公文呢。
更要命的是,关羽习惯了胜利。从跟随刘备起兵,到水淹七军威震华夏,关羽的军事生涯几乎没有败绩。胜利让人自信,也让人盲目。
当年曹操听说关羽水淹七军,吓得要迁都。满朝文武都在讨论关羽的威胁,唯独关羽自己,还在想着下一步怎么攻城略地。他根本没想过,自己已经成了天下的众矢之的。
当王甫提醒他防备东吴时,关羽想的是:"吕蒙小儿,何足道哉?"
当王甫建议换人守荆州时,关羽想的是:"糜芳、傅士仁跟随主公多年,岂会背叛?"
当王甫劝他走大路突围时,关羽想的是:"我关云长纵横天下,还怕几个伏兵?"
自信变成了自负,自负变成了致命伤。
关羽缺乏政治头脑,他是个纯粹的军人,习惯用武力解决问题。政治斗争的复杂性,人心的险恶,利益的纠葛,这些关羽都看不透。
王甫看得透,他知道糜芳、傅士仁因为军需供应不足被关羽责备,心怀怨恨;他知道东吴一直在策反荆州的官员;他知道关羽孤军深入,后路随时可能被断。
可惜,看得透的人没有决策权,有决策权的人看不透。
这就是悲剧的根源。
忠义的代价建安二十四年冬,麦城。
城外东吴大军呐喊:"关羽已死,投降不杀!"
城内只剩下王甫、周仓等寥寥数人,粮食断绝,水源枯竭,每个人都知道,这是最后的时刻了。
有人劝王甫投降:"王议曹,关将军已经不在了,何必殉死?东吴待降将不薄,你还年轻,何必白白送命?"
王甫笑了:"我王甫受主公知遇之恩,岂能贪生怕死?"
他望着城外的东吴军旗,想起了那三次被忽视的建议。
如果关羽听了第一个建议,加强了荆州防务;如果关羽听了第二个建议,让赵累守荆州;如果关羽听了第三个建议,走大路突围...
说完,纵身跳下城墙。史书记载:"王甫得知关羽的死讯时,堕城而死,以身殉义。"
一个被主公三次无视建议的谋士,最后选择了以死明志。这份忠诚,让人动容,也让人痛心。
王甫死了,关羽也死了,荆州从此归了东吴,刘备痛失半壁江山。三国鼎立的格局彻底确立,蜀汉从巅峰跌入深渊。
更痛苦的是刘备的反应,他明白了王甫的价值,也明白了自己的错误。章武二年,刘备亲征东吴,特意把王甫的儿子王祐带在身边,让他担任重要职务。
可惜,一切都晚了。
王甫死后三年,他的名字出现在杨戏的《季汉辅臣赞》中:"国山休风,永南耽思。"国山是王甫的字,这句话的意思是:王甫品德高尚,思虑深远。
后世的关帝庙里,王甫的塑像立在关羽身边。在山西解州关帝庙,专门建了部将祠,纪念周仓、王甫、赵累三位忠臣。
民间记住了王甫的忠义,历史记住了王甫的智慧。
可是,如果关羽当初听了王甫的话,是不是就不需要这些纪念了?
荆州还在,关羽还活着,蜀汉还有机会一统天下。
有时候,说真话比听真话更容易;有时候,忠言逆耳,良药苦口;有时候,最大的敌人不是外部的对手,而是内心的傲慢。
关羽败走麦城,世人说他"大意失荆州",其实,他输给的不是大意,而是不听劝。
如果关羽能听王甫一句话昆明配资最新消息,哪怕只是一句,历史可能就此改写。
参考资料: 《三国志·王甫传》发布于:山东省长胜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